刚刚过去的2016年, 美即 面膜的年销售回款不到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已经下滑了六成。
巅峰时期的的 美即 ,年销售回款一度高达13.53亿人民币,这样算起来,短短几年, 美即 的销售回款与其巅峰期相比已经下跌了90%。
这个曾经中国最为火爆的面膜品牌,在各大面膜品牌的混战中,已然明显地露出了颓势。从“停下来,享受美丽”到“停下来,享受余晖”, 美即 面膜只用了4年。
从面膜界的无冕之王到如今跌落神坛,短短的四年间, 美即 面膜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我想这是很多人都想知晓答案的问题。
成也欧莱雅,败也欧莱雅
美即 的品牌历史远不止4年,但是被市场万众瞩目的时间无疑是2013年,这一年,国际化妆品巨头欧莱雅豪掷65.38亿全资收购了 美即 。
欧莱雅在中国的护肤、彩妆、药妆、香水以及专业美发护理上,都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旗下的兰蔻、赫莲娜、植村秀、美宝莲、薇姿等等,更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
反观在面膜市场、特别是贴片式面膜这个领域,欧莱雅是空白的。因此,渠道成熟,市场稳定的 美即 成了其收购首选。
毕竟,收购比自己重新研发、做品牌、架渠道,效果要快很多。
但收购之时起,对 美即 面膜发展前景的担忧就陆续不断地飘出,人们担心它变为第二个小护士,或者第二个羽西。这两个国产品牌在被欧莱雅收购后,不断走向衰落。
以小护士为例,欧莱雅历经4年谈判后,在2003年将其收购。当时,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还很小,销售渠道主要局限于百货商场,亟需渠道来拓展中国市场,这方面恰恰是小护士的强项。据了解,小护士当时在全国有28万个销售网点。
收购小护士之后,小护士却并没有被欧莱雅当成自有品牌一样对待,小护士自身渠道直接为欧莱雅旗下品牌卡尼尔所服务,卡尼尔在之后销售额不断增长,而小护士的销售额却日渐萎缩。
回到 美即 面膜。客观来说,欧莱雅在收购 美即 后,为了避免小护士的收购惨剧重现,是对 美即 面膜下了点功夫的。
欧莱雅增聘请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对,就是这个著名的日本设计大师,为其设计重造品牌形象,提出了“面膜哲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 美即 的品牌印象,也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造成了 美即 短暂的业绩增长。
这也是欧莱雅的一贯策略,更希望以偏高端的定位来销售产品。而在此之将, 美即 一般定位于普通消费者群体,目标是普通消费者能将其作为日常护面首选,在欧莱雅家族中,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但这不能掩盖欧莱雅对 美即 资源倾斜的不足。如果说欧莱雅是一家开餐馆的,那 美即 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道菜,如果业绩不是特别抢眼的话,大不了就不做这道菜了。
近几年, 美即 在被收购后,渠道开始日益紧缩,从屈臣氏的头牌沦落到现在各大商超打折出售的廉价品。其营销费用的日益减少,使得市面上 美即 的广告屈指可数。
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是,在PAPI酱的短视频中瞥见了 美即 的身影。
而欧莱雅为 美即 塑造的品牌理念——“面膜哲学”,并没触动消费市场的G点。
相比于一叶子的植物酵素概念,韩后的补水概念,森田的玻尿酸成分,“面膜哲学”这种“深奥”的品牌理念并不直观,在快节奏的时代很难撬动女性消费者的钱包。
微商之外,还有电商
除了内忧, 美即 的对手们也在急速成长。
2014年,也就是距离 美即 被收购还不到1年,一大批微商面膜品牌开始兴起,其中较知名的有俏十岁,黛莱美等等,他们以低廉的价格,速度在学生群体中引发风潮,形成忠实的粉丝群。
而后,马爸爸万能的淘宝也培育出了如膜法世家,御泥坊,佰草集等淘品牌,这些新生代面膜品牌,直接pk的就是 美即 面膜所定位的普通消费群体。
这使得面膜市场迅速从蓝海变成红海, 美即 早些年培养的粉丝被迅速分流。
在 美即 露出颓势之后,国外的面膜品牌对其的围追堵截也毫不手软。悦诗风吟,SNP,曼丹等日本品牌也开始在国内生根发芽,再加上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不少女性消费者开始青睐于海淘化妆品, 美即 的市场份额也一再被蚕食。
美即 还能回归前几年的巅峰状态吗?或许难言乐观,毕竟国内的面膜市场早已经杀成红海,而习惯定位高端产品、挣取高额毛利润的欧莱雅,在经营一番失败后,未必见得有兴致再去扶植 美即 这个品牌了。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美即:小护士后欧莱雅又要弄垮的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