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便利 店行业的诸多讨论中,北京常常是以“不 便利 ”的身份出现,2014年北京 便利 指数排名倒数第二。不过,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 便利 店指数显示,北京已经跃居第五,门店增速达到了23.5%,成为 便利 店发展的明星区域。过去三年中,北京 便利 店的成长有目共睹,但从饱和度即人均 便利 店拥有数量上看,北京每7185人拥有一家 便利 店,与第一名1096人拥有一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除了门店数量和密度,还有 便利 服务项目以及政策支持力度。
市场炒热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刚刚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 便利 店指数显示,在调查的36个城市中,北京出现了有统计以来排名最高的一次,第五名。在城市 便利 指数上,2015年北京排名第十;2014年、2013年北京均排名倒数第二。
三年时间,北京一跃成为 便利 店的热土。北京不适合发展 便利 店的论调近两年越来越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北京 便利 店进入巷战。在北京东五环常营商圈,两家7-11占据了两个地铁出口,罗森开在一栋住宅楼的底商,全家最早开店,位置在住宅区和写字楼相邻的一个拐角,“快捷健”以售卖饮料为主,两个新创业的品牌“欧克莱”和“邻家”并排开店而且两者距离不到5米。
从统计结果来看,2015年的 便利 店品牌已达到262个,如上海、深圳、南京的 便利 店品牌均超过了10个。北京 便利 店市场火热的一个侧面便是新晋连锁品牌不断增多。靠模仿7-11的北京本土品牌全时,四五年间已经在北京布局了200家左右的门店,而更晚进入市场的邻家 便利 店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稳步推进了将近30家门店,正大优鲜去年10月进入北京市场,华冠商业上个月刚刚在房山开出第一家 便利 店华冠EXPRESS。此时,站在北京 便利 店市场外张望的还有EASY家乐福、麦德龙旗下的合麦家。
需更多政策支持
事实上, 便利 店炙手可热并非北京独有,近几年,中国 便利 店行业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是零售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业态之一。2015年的中国 便利 店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从统计结果来看, 便利 店增长率超过20%的城市占到所调查城市总数的47.5%。哈尔滨、武汉、长沙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三个城市,其中哈尔滨的增长率达到了33.3%。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认为,近两年北京市商务委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及各大品牌角逐北京市场,令北京市 便利 店的增速也达到了23.5%,成为 便利 店发展的明星区域。 2015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印发《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的通知,将 便利 店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一项予以重视。今年初,北京市商务委主任闫立刚也对外表示,北京目前每百万人只有140家 便利 店,搭载服务也少,部分地区无照无证经营的小商小贩问题突出,这些都是北京生活性服务业的短板,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按照规划,2017年底前,北京将在零售行业培育5家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的连锁超市,以及3-4家门店超过200个的连锁 便利 店企业。虽然政策规划 便利 店是重要一环,不过政策支持上北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据统计,在政策支持度方面,北京排名第15,属于“一般”水平。
便利 转移线上
便利 店提供 便利 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有尽可能多的门店,覆盖范围和密度尽可能大,但是北京对 便利 店租赁的房屋用途上有一定限制,选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多品牌集中涌现并扩张的时候,合适的门店可能会受到多家 便利 店开发人员的追逐,从而价格一升再升。尽管北京 便利 店门店增速达到了23.5%,但是从整体上看,从 便利 店饱和度,也就是人均 便利 店拥有数量上看,北京每7185人才拥有一家 便利 店,与第一名深圳市每1096人拥有一家店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门店覆盖及开拓速度上不及上海、深圳等其他一线城市,但北京 便利 店在线上探索方面更早也更普及。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好邻居 便利 店开发了自己的系统,可以实现手机下单,一些未在 便利 店展示的商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最终在门店自提或者送货上门,同时将会员线上化,以此研究消费趋势。而全时 便利 店、邻家 便利 店打造了基于手机端的移动 便利 店,店内商品可以在线上下单,由工作人员在指定时间范围送达。全家 便利 店虽然进入北京时间较晚,但是已经开始尝试与百度外卖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扩大店内商品销售覆盖区域。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北京便利店走向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