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 终于借旗下子公司迈出了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日前,香港联合交易所披露了颐海(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海”)的IPO信息,而颐海正是 海底捞 火锅底料的独家供应商。昨日, 海底捞 向北京商报记者确认了颐海赴港上市的消息,但以处于上市缄默期为由没有透露更多信息。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餐企上市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选择拆分出火锅调料公司上市比 海底捞 自己上市更容易。但颐海去年一半以上收入来自 海底捞 ,这种过度依赖也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不确定性。
火锅底料商赴港IPO
颐海是 海底捞 集团在中国的火锅底料产品独家供应商。颐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 海底捞 成立了成都分公司,并随后投入运营了第一条火锅底料生产线,供应四川 海底捞 集团经营的火锅店。2013年,颐海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投资控股公司。颐海的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股人分别是张勇、舒萍夫妻二人,两人也是 海底捞 集团的控股股东。此外,由马云等人创建的云峰基金持有6%的股权,亦是颐海的股东。
根据颐海官网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颐海有三条主要的生产线,提供56种产品。颐海的经销网络延伸至全国,并送达6000家大型超市,包括沃尔玛及家乐福。同时,颐海也通过天猫及京东等电商渠道进行销售。此外,公司产品已经销往北美、欧洲及亚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颐海的收入为8.47亿元。据第三方咨询公司沙利文公司的资料显示,按2015年销售额计算,颐海是中国第二大火锅调味料生产商。
根据颐海官方网站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2015年颐海的收入为3.16亿元、4.98亿元以及8.4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3.8%;纯利由2013年的人民币0.22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人民币1.2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7.6%。毛利率由2013年的22%增加至2015年的34.7%;净利率由2013年的7%增加至2015年的14.7%。
拆分上市谋求利润最大化
事实上,近几年 海底捞 曾多次被传将要上市,尤其是自2014年 海底捞 开店速度猛然倍增,也曾一度引起业内对 海底捞 即将上市的猜测,但 海底捞 方面却一直否认将要上市的传闻。有业内人士认为, 海底捞 2013年拆分出颐海实际上就是在为其上市做铺垫。
从颐海官方网站披露的数据来看, 海底捞 不仅是颐海的收入支柱,更是其业绩三年连增的幕后推手。2013年、2014年及2015年, 海底捞 集团于中国分别经营93家、111家及142家火锅餐厅。与 海底捞 集团的成功扩张一致,颐海向 海底捞 集团销售产生的收入由2013年的1.788亿元增至2014年的2.77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5年的4.579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 海底捞 自将颐海拆分出来之后便开始加速扩张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在为颐海上市做准备。而选择让颐海上市也是为了规避 海底捞 作为餐饮企业而存在的上市难题。在当前餐饮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颐海上市可能比 海底捞 自己上市更能满足资本市场对于业绩增长的要求。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表示,目前火锅调料的市场非常火爆, 海底捞 此时选择让颐海上市能够对其业务拓展及业绩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一直以来,餐饮企业想要上市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选择拆分出火锅调料公司上市比 海底捞 自己上市更容易。此外,火锅底料生产相对于餐饮服务而言,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更小,而其上市融资后也将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业务并提升自己的营收,符合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原则。
过度依赖有风险
在颐海申请上市披露的信息中,颐海称将拓展新产品及新市场,加强研发能力、扩大产品组合,并将寻求战略性收购以补充有机增长。
对 海底捞 的过度依赖是颐海未来发展的一大弊端。事实上, 海底捞 及其联属公司2013-2015年连续三年为颐海贡献的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一半。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颐海所要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类型的调料供应商,也有推出相同业务板块的火锅企业,而目前火锅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竞争严重。颐海若想实现可持续的利润增长,则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的目标客户及销售渠道,不能仅仅依赖 海底捞 的扩张而增长。此外,颐海也应丰富产品线,否则其业绩将很大程度上受到火锅市场的影响。
朱丹蓬表示,火锅调料的B端和C端仍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 海底捞 作为颐海的母公司是其可靠的客户资源,且 海底捞 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较高,对其开发客户及营销渠道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同时,颐海在业绩层面对 海底捞 的过度依赖也会为颐海的未来发展蒙上不确定性。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海底捞底料商赴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