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农化巨头公司相继发布声明,宣称未授权国内农资电商销售自身产品,如果农户不幸买到假货,他们概不负责。这其中有来自国外的先正达、拜耳、杜邦、富美实,也有国内的利尔化学、利民股份、青岛海利尔、陕西美邦等近20家公司,阵容堪称豪华。
资料显示,在“2014年全球农化20强”名单中,先正达、拜耳、杜邦、富美实分列第一、第二、第六、第九位;利尔化学、利民股份则是国内挂牌的上市公司,海利尔目前还在“排队”IPO。
农化巨头缘何集体封杀农资电商?
针对这些声明的真实性,有媒体曾致电部分公司询问,现已获证实。尽管在声明书中,农化巨头们并未明确具体针对哪家农资电商,很显然,农村淘宝、京东农资、诺普信旗下的“田田圈”都将包括在内,可谓一网打尽。
值得一提的是,农化包含农药、化肥等子行业,参与这次集体封杀行动的,主要是农药公司,数量已接近20家,还有一家化肥企业。
农化巨头缘何集体封杀农资电商?主客观原因都有哪些?
针对农化公司而言:
第一、担心出现假货,损坏品牌形象。很多平台对网店的经营者并没有严格要求,这从源头上就为假货的出现留下了隐患。而农药不同于消费品,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农民这一季的收益不仅要泡汤,对于农化企业的品牌塑造可谓是致命性打击。
第二、国外产品渠道太长,零售价格过高,做电商对其冲击太大。归根结底,农资电商还是动了农化公司的“奶酪”,如果任由其自由壮大,农化公司耗时、耗资建设的传统渠道将因此“崩盘”,未来或受电商牵制。
第三、不做价格竞争的情况下,通过电商渠道尚无法看出能为企业带来结构性的优势。
然而对于农民大户来说:
第一、配套服务难以跟进。购买农化产品时,农民更注重农业技术服务,这需要专业人士指导。而农资电商只管销售,难以保障售后,这是一个短板。
第二、农化产品运输存在危险性。一旦包装破损发生泄漏,都有极大的风险。在国外,农药不管什么成分都是危险品,储存和运输以及销售必须是单独的,可是国内商家却经常将农化产品伪装成面膜等其他产品偷偷运输。
从农资销售模式演变看渠道选择
农化大佬集体封杀电商,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我们不妨从国内农资销售模式的演变来看这一问题。
回顾我国农资产品销售历程,解放后都是从供销社统一销售开始的。而供销社的农资经营经历过曲折的发展之路——从过去的独家经营、专营再到市场放开初期下的线断网破,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市场份额骤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之后,农资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开始转向买方市场,主要特点有:
第一、买方市场全面形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农资产品全面的供不应求,到80年代末期,小化肥开始满足供应,大化肥供不应求,到90年代末期个别进口品种的供不应求,再到现在的全面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全面形成。
第二、形成了多渠道经营的格局,形成供销系统农资经营企业、工厂自销、农业“三站”、个体商贩并存的局面。
第三、市场竞争的态势发生了变化。从卖方市场下没竞争转向品牌和服务竞争。农资经营实现了由过去的单一行政命令,硬性调拨向互惠互利、联合合作的关系过渡。
第四、农资价格体系由市场主导,而不再是过去那种由国家统一定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农业的结合,农业大数据的植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人们对农资的精细化、定制化需求越来越高,测土配肥、微肥工厂将成为大势所趋,传统的农资销售模式渐渐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实,农资流通问题不少
与电商划清界限,是农资企业在农资流通渠道选择上进行的又一次尝试。商家不停的改变和试错,正是我国农资流通领域问题繁杂的一个表征。
近十年,中国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经济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向农业产业化、适度规模化、现代化过渡,其对农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新的需求。然而目前农资流通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农资流通渠道层级众多,小而分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秩序混乱。
第二,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不少农资生产厂家参与到恶性价格竞争中去。
第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求新求变,各种新型农资产品走向市场,有些确实有一定科技含量,有些可是只是炒概念,致使整个市场虚假农资、劣质农资层出不穷。
谋求发展要从解决问题开始
事实上,农化巨头纷纷与电商划清界限,并不是因为电商存在质的缺陷,而是现阶段电商的现实配套支持体系还不完善,无论是物流还是农技服务,乃至法律规范等,所以,对于已试水电商的企业,我们还是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对待,甚至应感激他们,让我们有了现实的教案。
不过问题出现了,就要解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企携手同心,共同寻求突破发展,建议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管控。法律规范的缺失,是农化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对电商不放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并规范市场监管主体,大力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的,要“管出来”——依法严管、全程监管,搭建监管信息平台,建立追溯体系,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第二,推进大数据发展,促进产需无缝结合。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可以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实现对农田进行精细化和定制化管理,再通过科学的测土配方倒逼上游厂家进行定制化生产,进而不断压缩假冒劣质农资进入市场的空间。
第三,政企结合,促进农技培训体系的搭建。政府牵头、企业组织,通过网罗专家学者、建立科学培训机制,进而丰富新型经营主体的专业知识,从主观上提高辨别能力,让农资选择更从容,农业生产更科学。
第四,打造科学高效的农资物流体系。农资销售中,物流成本是很大的一项支出。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深入运用,让优质资源在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分享成为可能,为物流环节的优化提供方便。现在需要第三方整合资源,优化资源,打造出一套科学、高效的物流体系。
好的模式应该从用户出发,从需求出发
解决问题只是第一步,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得更远。电商被封杀,让人们对渠道的作用产生了质疑,然而市场早已进入了产品为王的时代。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从需求出发,在产品上做文章,说不定能开拓一片新的蓝海。
第一、测土配方倒逼生产。现在,农户对农资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物美价廉,更多的是定制化的需求。在国家正在大力倡导测土配方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壤精确数据的实时掌控,倒逼上游厂家进行科学化、定制化的生产。目前阡陌科技重点实施的就是这样一种模式。他们以芜湖市南陵县为试点,针对市场上农资产品混杂、假农资劣质农资坑农,以及价格高起的现象,直接链接上游厂家,去除中间环节,让农户通过企业平台就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科学配比的优质农资。
第二,科研成果落地,促进区域微肥工厂的创立。国家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目标的达成要建立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对于老百姓来说,如何能实现减投增产增收,心里并没有底。在这里必须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的联合,让科研成果直接落地,根据区域土壤,整合原料厂家,提供高效适用配方肥,节本增效。
传统农业“触网”后,在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必然会面临成长痛。在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政策和流通环节都大力支持的前提下,未来的农资销售模式将会往哪里发展,可能性很多,但是标准只有一个——满足市场的需求。(来源:品途商业评论;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国内“互联网+农业”首部系统性巨著编撰工作启动
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八部,国内首部“互联网+农业”巨著《农业互联网》正在编写。该书全面解析农业互联网现状、问题、挑战、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升级等,十大模式、逾30个“互联网+农业”案例重磅呈现。现面向涉及农业产业链企业展开案例征集、招商合作,团购征订,联系:莫老师,0571-88228186,邮�䣺b2c@netsun.com
据悉,电商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其他多部已出版互联网+系列丛书,在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各大O2O渠道全线热销中,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