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阿里巴巴在杭州推出它的首家无人零售店。这个只需用户入门时在闸机上刷下手机,随后即可取货就走的小店,引起国内公众的关注。坊间,更不乏“标题党”、自媒体的口若悬河。如“马云要让所有超市、便利店关门!”“3至5年内无工可打?马云的‘新零售革命’枪口步步逼来!”
且不说,阿里此次展出“淘咖啡”无人店,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超市,恐怕马云见了“标题帖”只有哭笑不得了。
无人商店绝非今天才有。如曾出现过的无人售报亭、投币型公厕,乃至地铁站、机场、商业步行街上各种类型的无人售货机,都是无人商店的表现方式。
2000年后,基于公众对无人商店的货品丰富性、商品匹配度、购物安全便捷性等多维度考量,全球无数的实体零售商、科技公司都为此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近年,欧洲的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无人便利店。只不过,它们比不了用新科技武装到了牙齿的“淘咖啡”,更多的是“君子之约”。
细看“淘咖啡”,从入场系统、图像识别系统(消费者取货环节、行动轨迹跟踪)、人工智能体系(学习和感知能力),再到多路摄像头和传感器融合、支付系统等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无人商店互联网应用的解决方案。由此赞叹,以阿里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今天凭借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深刻改写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方式,并足以引领全球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这是否说明,无人商店普世化机遇真就来了,或者阿里会将它立刻天女散花般撒向全国?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无人商店能不能生存,应先问问消费者是否答应:断货了谁补充,柜台货乱谁来调整陈列,顾客的咨询与帮助需求谁来搞定,技术出了故障顾客怎么办。
要解答上述问题,请先看一个事实:电商没能摧毁实体零售。马云也说了N次:“纯电商正在走向死亡,电商与实体融合才是大道求索。”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人是需要“温度”的,“技术男”也得娶媳妇,电商忙活这么多年,也没用纯科技搞定与消费者“互动性”。更何况那冷冰的无人商店,满足一下买安全套之类的局部性、即时性、标准品消费需求,还能凑合。真若摆几件充气娃娃,你对尺寸、标准、材质、口味需求都无人解答,敢买吗?能找谁还个价呢?
再者,互联网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击穿地域性垄断、解决消费信息透明化。但零售的本质是消费者、供货链、场景三方匹配,商家各有优势与技术壁垒,这绝不是电商想夺走就能夺走的。更何况,驾驭大数据并非互联网公司的专利,“买鸡蛋的顾客就会爱打蛋器”频频显现出电商们的非专业逻辑。
综上所述,无人商店在未来的发展效率,取决于对极复杂生存条件与消费环境的穿透。这包括社会公众的整体公德与诚信度、市场对消费形式认可度,以及新科技成熟度的再升级等等。更何况,阿里也没说要自个投资去做无人店全国连锁化。未来,它把装备与技术卖给实体商家,收服务费或销售抽佣,这才符合“新零售”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定位。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无人超市”前景不必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