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168消息】全世界的百货都在忙着找出路,“外资第一店” 百盛 也在华兵分多路寻求自救之路。 百盛 先豪掷近亿元全球采买品牌自营,随后又将马来西亚的四大自营餐饮引入中国市场,接着它开始谋划购物中心新领域。现在, 百盛 又牵手国内最大消费门户大众点评,放下身段借助外力突围。与王府井百货不同, 百盛 的突围几乎都靠自身的巨量资金为保证,风险很大。
百变 百盛
在与大众点评牵手后, 百盛 也将成为一家互联网化的百货公司。按照双方愿景, 百盛 在全国34个城市的60家店将享用大众点评带来的一系列O2O服务、大数据产品等。双方合作甚至还可能渗透到 百盛 国外门店中。
胶着的业绩让 百盛 拼命从泥潭中向外挣脱,这也让它求变的步伐走得很快,尝试的领域越来越广。 百盛 创始人、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执行董事长钟廷森带领团队在一年时间里花费超1亿元全球各地考察,收购或代理符合企业预期的知名品牌。去年12月, 百盛 以14.22亿元收购青岛购物中心,进入商业地产领域。为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百盛 又在年初投资4000万元与AUM Hospitality Sdn. Bhd.合资成立公司,计划今年引入4个独家代理的餐饮品牌开枝散叶到 百盛 和 百盛 以外的门店中。从百货商身份转变 百盛 很用心,在与大众点评的合作发布中, 百盛 商业集团CEO张瑞雄也坚定表示, 百盛 要打造的是中国领先的时尚生活概念零售集团。
两年前,年近7旬的 百盛 创始人钟廷森重回 百盛 一线,危机中的 百盛 也就此踏上了蜕变之路。就在钟廷森复出前, 百盛 2012年销售额为172.11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4.8%,同店销售增长了0.4%,但净利却下降24.2%,由11.23亿元跌至8.5亿元。与2009年的9.1亿元、2010年的9.9亿元净利相比, 百盛 集团也遭遇上市八年来首度净利下滑。
命途多舛
行业的颓势让曾经有“外资第一店”光环的 百盛 跌入谷底,2013年 百盛 递交了上市九年来的最差业绩,净利下跌58.4%至3.54亿元。2014年,下跌幅度收窄但仍未走出低迷,净利下滑33.5%至2.35亿元。屋漏偏逢连夜雨, 百盛 的一路革新还遭遇了很多波折。
百盛 最先采取的是断臂止血办法,从2012年的上海虹桥店、贵阳金凤凰店后, 百盛 开启了近三年来的最大关店策略,先后退出常州、济南、石家庄、天津等市场。 百盛 北京东四环店的闭店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由于与业主方北京美罗城购物中心发生纠纷 百盛 需支付1.4亿元,这也造成 百盛 经营首次出现亏损。最新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 百盛 销售额为53.92亿元,同比下降2.4%,净亏损2730万元。如果抛除支付的纠纷费用, 百盛 净利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47.3%至7841万元。
今年一季度, 百盛 新增了北京常营与哈尔滨太平桥两店。由于东四环店的梦魇, 百盛 新店拓展更为谨慎,更多与龙湖、华润、中粮等信誉更高的地产巨头合作。除了对合作伙伴有挑选, 百盛 的拓展策略也发生变化,未来新开门店将以“店中店”和购物中心为主,不再开设单体百货。
任重道远
百盛 希望通过自营模式下的品牌商、零售商身份翻身,试图以灭掉价格虚火后,为消费者和自己赚取更多利益。不过,破茧成蝶的过程很痛苦, 百盛 方面表示,短期内仍然面临挑战,集团一季度同店销售下降3.4%,商品销售毛利率下滑1.1%至16%。
在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看来,百货转型难度很高尤其在物业结构、体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不仅在硬件上难与购物中心竞争,在新模式结合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王永平认为,从理论上看, 百盛 互联网化的转变会为它带来发展空间,但百货业根本性问题在于业态的革命性调整。
来自北商研究院的分析显示,在商业项目运营本身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情况下与大众点评、阿里等企业合作,可以在营销、运营中锦上添花,但如果项目本身认可度不够,这类牵手难以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从目前来看,品牌商的进驻意愿更多来自于商业项目自身的效益与客流量,而非在大数据指引下就乖乖停靠进商场。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百盛:依靠自身力量 在华寻求自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