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苏宁提出了五年在一线城市开出500家店目标,并在苏宁易购上线超市频道,号称要做中国的“沃尔玛+亚马逊”。
根据2015年财报,截止去年年底苏宁共有超市店37家,基本完成了过去一年苏宁在北、上、广、南京以及成都开设30-50家门店的指标。更多的营收数据尚未可知,苏宁使用了“逐渐增长”这样模糊的字眼。但随着 苏宁超市 第一任总经理万明治的离职,苏宁的超市业务看起来并不顺利。
从2015年年底万明治离职算起,继任冯骏在今年四月再度卸任,田睿走马上任,不到一年苏宁已经换过三任总经理。
和拥有20年超市零售经验,之前曾任职中百超市、家乐福的万明治不同,田睿是电器出身的“苏宁老臣”。企业文化冲突被认为是高管频频离职的原因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万明治在担任 苏宁超市 总经理期间,大到引进人才,广告招标等决策,小到个人离开南京地域,几乎所有的执行操作都需要向上层报批。”
苏宁严格的管理体系,让一些习惯了外企文化的管理者认为自己仅仅是领了高管的薪水,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放权。
另一方面,苏宁的考核标准以业绩为准,根据考核结果来分配资源。前任总经理冯骏曾在采访中承认,“短期内 苏宁超市 可能无法贡献盈利,但可以实现引流作用。”
而原本被定位为“引流”的 苏宁超市 ,因为业绩达不到考核指标,所以在初期运营时得不到相应的资源进行扶植,这让 苏宁超市 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广告营销方面,习惯于卖家电的苏宁仍然使用“耐用品”思维来应付“快消品”零售,对广告投入的把控相当严格,坚持通过以往电器广告的投放渠道来宣传 苏宁超市 。
这样一来, 苏宁超市 的业绩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大幅提升。万明治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不能在两年时间内吸引千万级数量的忠实粉丝,就很有可能被市场抛弃。”而传统超市通常需要 5-10 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一直努力摘掉“电器”标签的苏宁,之所以在超市业务上花力气,是基于家电、3C 等耐用品品类的增长放缓,寄希望在食品和生鲜类商品抓住新的业绩增长点,并在全品类上趋于完整。
去年8月阿里以283亿大手笔投资苏宁,也曾被认为是零售业最大的一桩“联姻”。双方通过打通电商、物流、售后、营销、大数据等线上线下体系,豪言要“推动社会零售总额从30万亿走向300万亿”,与京东和永辉超市的联盟遥相呼应。
新任总经理田睿的上台,如果是为了解决企业文化认同的问题,不知道是离做快消品零售的思路更近还是更远了。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苏宁超市一年换了三任总经理 田睿走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