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圣牧成立于 2009 年,创始人为蒙牛前财务总监兼执行董事姚同山,目前号称是中国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2014 年 7 月在港交所上市。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超过 16 亿元,同比增长 16.9%,其中,液态奶业务收入占比超过 65%,其余收入来自奶牛养殖业务。
根据公告, 伊利 拟收购中国圣牧 37% 的股权,收购价格约 46 亿元。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 伊利 将成为中国圣牧的第一大股东,而这起收购案将成为过去 2 年内全球乳品行业金额第二大的收购动作,仅次于今年 7 月达能对美国豆奶生产商 WhiteWave Foods 的 100 亿美元收购案。中国圣牧已于 24 日上午停牌。
伊利 方面解释称,此次收购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目前有机乳品在 伊利 收入中占比仍较低,收购完成后,通过嫁接公司现有品牌基础、渠道和市场影响力,可以提升 伊利 现有有机乳制品业务的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强化上游奶源供应。目前,中国圣牧拥有 8 万余头有机奶牛,牧场纬度也有助于生产高品质奶源,收购完成后, 伊利 可以有效缩短产业价值链,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三是有利于获得香港上市平台,便于未来进行海外融资和扩大全球市场知名度等。
圣牧的产品
有机奶的确是潜力不小的市场。目前,全球有机奶销售能够占到整体乳品行业的 10% 左右,但在中国还远远没达到这一比例。然而,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 伊利 ,在高端奶市场却不如老对手蒙牛更有优势。虽然二者在这一领域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速,但后者进入高端奶市场更早——2005 年就推出高端牛奶品牌特仑苏,2013 年又推出高端酸奶品牌纯甄;而 伊利 旗下的对标品牌金典和安慕希,则分别在 2007 年和 2014 年推出。
“(这次收购)将提升 伊利 在高端市场的竞争资本,与在这一领域更有优势的蒙牛抗衡。”海通国际证券分析师 Nicolas Wang 表示。据彭博监测的数据, 伊利 和蒙牛共占据中国乳制品市场 40% 的份额,其中 伊利 占 22.3%,蒙牛占 17.3%。蒙牛此前曾长期位居市场第一,在 2013 年之后被 伊利 超越。
除了对高端市场有所布局之外,涉及投资中国圣牧的定增计划,至少目前看,还可以帮助 伊利 抗衡阳光保险的举牌,预防“宝能万科之争”重演。
阳光保险成立于 2005 年,旗下拥有阳光人寿、阳光财险等多个机构,2016 年前 7 个月,按照保费收入,阳光人寿在中国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 15,阳光财险在财产险公司中排名第 7。此前,阳光保险对 伊利 的持股数没有太大变化,直到今年 7 月开始持续买入,直至 9 月 14 日持股比例达到 5%,一度引发“门口的野蛮人”的争议。
对增持一事,阳光保险曾在信息披露报告中表示,“支持 伊利 股份现有股权结构,不主动谋求成为 伊利 股份第一大股东”和“在未来 12 个月内不再增持 伊利 股份”。但 伊利 的态度也很明确,“目前 伊利 发展稳健,但是股权分散,阳光保险持股达到 5%,可能会参与 伊利 未来决策, 伊利 对此态度谨慎。”
伊利 2016 半年报发布时,前 10 名股东中,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最多,为 8.79%;其次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 6.22%; 伊利 董事长潘刚持 3.89%;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 3.06%;当时阳光人寿的持股比例仅为 1.80%,排名第五。
这次涉及收购圣牧的定增计划,配合对 294 名员工的 0.99% 股份的股权激励,持股比例 5% 以上的股东的股权都将被稀释。其中,阳光保险的持股比例将从 5% 被稀释至 4.56%。这种股权摊薄措施,是资本市场中抵御恶意收购的一种常见防御措施,也被称为“毒丸防御”。
此次定增完成后,将只有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超过 5%,但 伊利 股份仍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据 伊利 公告,除收购中国圣牧股权外,此次定增的 90 亿元资金,还将被用于建设新西兰乳品生产线、国内高附加值乳品体质增效项目,以及投资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和云商平台等项目。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伊利投资圣牧 不止扩张高端奶市场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