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2年《福布斯》 网络版发表了前PayPal副总裁、“PayPal帮”非著名理论家埃里克·杰克逊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预言谷歌和facebook将在5到8年内消亡;类似于这种惊人预言,在IT界并不少见,所以人们也习以为常。但杰克逊的评论并非只有惊悚,他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很多大企业可能存在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不如预期,也有可能会出现失去创业的冲动与激情等所谓“大企业病”。而这种也印证了生态环境下各种商业模式的兴衰演变。
海尔30年,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生产型企业,到现在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大品牌,这一路走来,按照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先生的话说,“这样一个颠覆性变化,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能跟上变化;也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如果你跟不上变化。是否可以跟上变化,不在于对新技术新方法懂多少,只在于是不是敢于突破自己。对海尔来讲,需要的就是从内部打破,即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
零库存:需求倒逼供应链
正常的销售路径,基本上是品牌商生产产品,产品进入市场,消费者购买产品。在传统的销售路径来看,如果产品一旦不被消费者所认可,那么产品即会滞销,企业就会有库存,而企业相应的现金流就会减少。1999年,海尔就提出企业零库存的想法,并同时实时推进。1、有市场需求再采购物资进行生产,从而消灭库存,即有订单再生产;2、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做生产上的快速反应;3、无库存生产(JIT)速度实现同步流程,也就是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实现同步进行。
在2012年,海尔电商,就在C2B上也做出了相应的尝试。同年9月下旬,海尔销售三款定制彩电,4个小时内5000台统帅彩电全部售罄。在此之前的8天里,有超过一百万的用户进行了网络投票,通过选择电视尺寸、边框、清晰度、能耗、色彩以及接口等6个定制模块选项,最终是消费者用鼠标投票选出了三款产品,这也使得海尔的供应链需要快速反应,不仅满足用户对产品上的需求,在生产周期与物流配送上也做到同步。这也是海尔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实行C2B模式。
在2013年双11之前,海尔策划了一场名为“3721”的定制活动。“37”是指从消费者进入预订环节到最终完成货品交付,整个流程要控制在37天,而定制产品的生产周期要控制在21天。最终,海尔的这次预售卖出了1.19亿元。但是通过这次活动,记者发现原先的37天的个性化定制供货周期,对用户来说时间太长。现在海尔通过日日单交付模式,将用户的个性化订单工厂生产周期缩短了两倍,提升了用户购买体验。
目前海尔电商平台海尔商城已经上线个性定制频道,不断推出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活动和定制家电,目前已经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电脑、厨电等多品类的个性化定制。后期还会推出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活动和产品,C2B模式可以清晰了解用户需求,生产用户所需要的产品以及个性化的服务,而这样的商业模式,若没有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以及供应链体系的快速反应,在购买体验上也会大大折扣。目前,海尔针对用户需求倒逼企业供应链还在自我革命,一切以“人”为主要核心,来做产品。
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管理模式:“人单合一”
2005那年,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先生提出的“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人”即员工,“单”即订单,也就是用户,把每个员工和他的用户连在一起,所谓双赢,则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你自身的价值。转眼间,“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也提出已有9个年头,海尔目前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中还在寻求自我突破。而这个关键的点则在于如何找用户。
然而,“人单合一”新型管理模式就会出现决策权、用人权以及薪酬权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按照以往大公司的组织架构,基本上是以层级汇报,老板签字,下面干事等局面,而这种状况就会造成N多项目的闲置,以及工作流程上职责的推脱,并不利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力。
“去组织化,去中心化”也是由“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中衍变而来。无领导,员工自由组合,由自己制定小组目标,大家一起完成目标。这中间所有的产品决策权、用人权以及薪酬权都以下放到员工个人。也就是说由原先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向倒三角模式的转变。在海尔,领导是没有权利,他们最大的职能则是协调各方资源,然后将资源下放到各条业务线小组中去,让资源创造价值最大化。
就拿2014年双11来说,海尔电商则分成,淘系业务组、京东业务组以及自有平台业务组,三大业务组都会有双11的相关活动策划。而此时海尔商城CEO杨励耕则是用以往的数据来判定双11的主营业务在哪,则将大部分资源给到了淘系业务组。譬如2300万的营销资源,中高端产品的优先投放渠道,技术支持等营销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会往创造价值最多的业务组有所偏颇。而各条业务组的人员,大家都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将自己业务线的战绩往上提升,有利于来年在资源的倾向性上取得有利条件。这样你追我赶的局面,也会激发各个团队的创新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
在海尔内部,大家都在说,“企业即人,人即企业”,每个员工都可以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全新的业务。而这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有着天然的区别,传统的管理理论它是三个要素,第一是管理的主体,第二个是管理的客体,第三个是管理的手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客体是被管理者,管理的手段是那些管理的模式、工具,管理者将这些手段、工具拿来管理被管理者,它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但是现在海尔把它变成开放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出来组织新的业务,这样,原来的组织就被颠覆掉了。
人人都是创客:从自营体到小微公司
近期,在海尔员工论坛中有一篇关于张瑞敏致创客的一封信,成了热议话题。信中,张瑞敏指出:“当互联网带来指数科技的繁荣,我们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就在大工业发展正在把每一个个体变成机器部件的最危急关头,时代列车转入一个新的轨道,“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的互联网思维把我们带进一个充满生机与挑战的人人时代,一个人人创客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唯有创业才是大企业的唯一出路。这世界只有“创业态”,没有“守业态”当你不再创业而妄想守业的时候,前面的路只剩下一条:萎缩,衰落,死亡。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人革命,没有第三条道路!
如今,在海尔的云创平台上,已经孕育和孵化出一百多个创客小微,而这些创客不仅仅只是海尔内部在职的员工,亦有离职员工,还有一些来自社会其他人士,他们在海尔的云创平台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海尔也在借助创客小微公司,来挖掘大企业所没有的创新力。
由三个20多岁的年轻人组建的创客小微团队挖掘游戏本的市场,游戏本很多是发烧友,三个年轻人则在网上搜寻到3万多条用户意见,然后将这3万多条意见进行归纳成13类的问题,由用户需求出发,他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游戏本叫“雷神”。2014年1月15日,“雷神”游戏本在京东上市,20分钟内3000台笔记本就被抢购一空。首先这个案例集中展现了三个年轻人在挖掘市场需求的敏锐度;其次,如果脱离云创平台,三个年轻人就会遇到各种资源没法落地的局面,例如设计资源、产品研发资源以及制造资源,相反在海尔的云创平台上,这些资源对于三个创业青年来说就不存在根本性问题;最后,他们被市场所认可,被投资人所认可。
在创客小微项目中,记者不难发现,所有的创业项目,基本上是围绕这用户需求为核心来做的。不仅仅市场需求,而且有些还是服务需求。然而,目前“车小微”项目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还记得双11,由日日顺送出的冰箱,15分钟到达用户。这都是车小微在物流配送中为用户提供的良好的购物体验。9万辆车,下沉乡镇,18万名的工作人员,当然这些人都不是海尔员工,这些都是海尔与外部合作的结果,因为利益共同体之后,所有的创客小微项目,都在激发自身的能量,为海尔创造价值。
海尔要做创业生态平台
从海尔这10多年的自我突破中,不难发现,海尔一直在化整为零,化简为繁,复杂的管理体系面对这复杂的市场环境。海尔在用管理的变化应对来自于市场带来的变化。从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先生提出:“这是一个人人都是创客的时代”,已经表明了海尔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白电制造企业,它在做的是为各路有想法的创业者搭建一个创业生态圈。只要创业者的想法是来自于用户需求,海尔将会提供各种资源,让该小微项目进入市场。壮大之后的项目也会自立门户,独立成为公司。
很多人都在讨论,摩托罗拉是被诺基亚淘汰的,诺基亚是被苹果淘汰的,还不如说摩托罗拉没有追随数码时代的步伐,被数码时代所淘汰,而诺基亚则是没有追随互联网时代的脚步,则被互联网时代所淘汰。在浙江的民营企业中,经常会听到,船小好调头。也就是说业务没有做到一定量级,即使被时代淘汰了,企业还可以利用剩余的资金去转行做其他眼下热门的行业。大公司往往会不愿意放弃主营业务,耗费全部精力去开拓新的业务,而创业平台的建设,不仅能为公司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还为公司注入新的创新血液。而他们的支撑点则永远不变,就是用户需求。
众观海尔30年,它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制造工厂,发展到现在全球白电第一品牌,而且逐年市场份额都在提升。这样赫然的战绩,则是海尔在这30年中永远在创业,无时无刻在自我颠覆。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就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生存,但是时代变迁太快,所以必须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也许只有自我革新,才能基业长青。
乐发网超市批发网提供超市货源信息,超市采购进货渠道。超市进货网提供成都食品批发,日用百货批发信息、微信淘宝网店超市采购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国内超市采购商与批发市场供应厂商搭建网上批发市场平台,是全国批发市场行业中电子商务权威性网站。
本文来源: 海尔:这是自我颠覆的时代